家庭教育 l 教育就是,让你在自己的时区里,慢慢走

2023-10-18

整理编辑|青苗网
本文首发于《想想论坛》
后反响热烈衍生出
《教育是,陪你找自己的路》一书


1

用自己的话说

故事是这样的,13岁的少年,前往新的学校,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之前的学校不同。一开始从只会拼ABC逐渐对新语言上手后,学校老师们开始让少年参与小型的随堂考,而这类考试一般都是口试。

老师事先不会通知什么时候轮到你,差不多知道老师要考试了,大家就得早早开始准备。少年相信只要自己把所有内容背熟,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。

轮到少年考试的那天,他才发现,其他同学们在台上好像很轻松,是因为他们很习惯这样的考试方式。而少年却从来没有全班同学盯着看你考试的经验,一上台真的是紧张到心脏砰砰跳。幸好问题很容易。


这时少年的老师用非常讶异的眼光盯著少年,老师带著些许严肃的口气问我,“为什么你的回答跟课本完全一样?”

少年当场摸不著头脑。心想,“唉?考试不就是要考课本的内容吗?不然要考什么?”

老师用鼓励的语气对少年解释,“你全部都背出来,表示你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读了这些内容。只是你回答的完全都是课本里面的句子,所以老师不能确定你真的理解内容。你能试试看用自己的话说吗?”

少年呆住了。那么努力那么认真地把课本内容背出来了,竟然让老师感到担心!



不给标准答案

 
随后少年才知道“用自己的话说”,这个地方的老师们都会这样要求。
 

那么,回到我们自身。

我们学习不同时代各个诗派的韵律、古文、作者生平中的起伏、当时社会背景,然后作者来诠释诗词的深层意境。为什么作者会写这首诗?他在隐喻什么?他诗中有月亮湖泊夜莺,是在影射什么吗?哪首诗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?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?

 


没有标准答案,但可以是系统地一一分析,老师则在旁边导引。同样的一首诗,同样的一个情景,竟然各个同学的“诠释”截然不同。

同学们会私下彼此抱怨“诗的诠释”花去我们这么多时间。现在长大了才了解,在让我们传承文化的同时,我们也从中建立了观察文字和感受语言的能力,也意会到读文字不能只看字意,文字又能够运载多大的力量。也不知不觉地体会,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,每个人切入的角度不同,感受也不尽相同。
 


3


少年的评分


再回到这个故事。少年除了上课和考试方式,学校里的评分系统,也一直让少年耳目一新:分数等级是一到五,一为最高,五为不及格。


如果全班有一半以上拿五,那么老师会重复跟大家温习范围,然后补考。老师在发考卷回来时候,只会说:这次考试有几人拿一,几人拿二,几人拿三,几人拿四,几人不及格。




只会宣布等级,不会说有谁考满分,更不可能公开各个同学的分数。要求竞争,但是也让你了解,竞争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,而是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的。


少年拿到考卷时,看到很多题明明算错,竟然还是拿一,而且老师还在考卷上特别注明加分。


少年觉得很诡异,赶紧去问老师,结果老师眼睛发亮地看着少年说,“我教数学这么多年,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有创意的解题,你完全不用上课的公式,而是自己找到方法解题,虽然说后来的答案算错了,但是老师太高兴了,所以给你大大加分!”

一晃眼,多年过去了。少年长大了,当年学到的那些东西,依然伴随着他。


前些年少年遇到老师,少年忍不住问她,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怕不怕学生到网上找答案!老师对少年神秘地一笑:“我会出那种问题是他们没办法上网抄的。而且我会在课堂上问问题,问他们对某些特定情节或是人物的看法,谁有真的看书,马上就会知道了。”




老师开着玩笑,但少年心里知道,这样的教学方式,训练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,又怎么能到网上抄到呢?


青苗认为: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,每个人所走的路,哪怕经过同一个地方,我们所走的路径都不可能完全相同。就像我们的手写体一样,哪怕有99%的相似度,也还有1%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。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发现他自己的“独特”之处,并把它放大,让他自己发现它的存在,让他自己了解这个不同可以带来什么,可以改变什么。


无论这条路是走得通还是走不通,只有走过之后,尝试过之后才了解。教育,就是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云南集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  • 首页
  • 留言
  • 位置
  • 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