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 l 亲子关系,让爱在支点处逐渐平衡
编辑 搜图
然而有的时候“自以为”、“溺爱”、“束缚”会让亲子关系这块“跷跷板”一上一下,失了平衡。
很多母亲说,其实在孩子来到自己身边的时候,似乎还没有做好一个当妈妈的所有准备。
只是片面地感觉天下的妈妈类型有很多:温柔型、暴躁型、絮叨型......
在还没有来得及多思考时,有时候变成了一个没有头绪的妈妈。看看以下问题是否经常在生活中上演,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与引导呢?今天,青苗来给大家带来小小帮助吧!
问题 .
01
“陪我玩一会,好吗?” ---当物质等同陪伴
“陪我玩一会,好吗?”
“妈妈还忙着呢...,我小时候要是有这么多玩具,我一定好好玩,你就不能自己玩吗”
我们这样思考.
其实孩子缺的不是玩具,是陪伴,是你陪在他身边的时光。
孩子即使手中只有一块石头,在你和他一起互动时,他也会加倍快乐。
孩子的快乐是很简单的,是纯粹的。
物质是我们强加给他的快乐因素,我们有的时候觉得给孩子买了昂贵的礼物,他就应该知足。
可是他想要的是什么?我们给到了吗?
陪伴是快乐的,是亲密的,是最容易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。
问题 .
02
“这是我的”---当溺爱变了味道
“这是(某种吃的或玩具)我的,哼!”
“别这么小气,给妈妈一个嘛。”
“不行。”
我们这样思考.
孩子的这种行为,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扳正,究其根本是成长的氛围、周围人的溺爱共同造成的。
因此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个人,例如家里其他人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“分享”和“付出”的引导。
当然,想让一次的说教就能改掉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,并不现实。因此渐变性地转化思想显得尤为重要,让孩子慢慢明白做事也要考虑他人。
单纯的言语不加入对应的行动,这一切定是徒劳的,甚至言语变成了最无用的絮叨。
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道理,是我们有的时候给的爱太满,让道理没了道理还在责怪他不懂。
问题 .
03
“1、2、3” ---当数字变成倒计时
“走,回家。”
“妈妈,我想再玩一会。”
“玩什么玩,我数到3,你就快点给我过来。”
“1、2,”
孩子仍旧在那边玩耍。
“3”。
孩子走了过来。
是不是觉得喊着1.2,孩子是纹丝不动,出于好玩,出于调皮,原因不得知。总之在数完3之后,孩子就会悠悠然地走了过来。
感觉这招真好用,只要父母的声音分贝提高,到3,孩子就乖乖过来了。
我们这样思考.
当家长的劝说变成命令继而转变成怒吼时,孩子可能从听内容到听分贝,来不及听明白你的要求,心中就已经被恐惧占据。
青苗认为:孩子有思想才会想法,有反抗。对于孩子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。我们其实一直混淆了乖孩子,乖孩子不是言听计从,乖孩子是明辨是非,三观正。
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引导的一个过程,我们太过追求了让孩子顺从你的结果,忽视了孩子培养自己明辨的能力。
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:
1.“竖耳听”,多听听孩子的原因,明白孩子的心境,营造同理心才能够平等交流。
2.“蹲下身”,给孩子讲一讲原因,显得尤为重要。
在引导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,他不会单纯地执行命令,才有独立。
3.“共约定”,在双方都能达到平衡的点上,制定相对应的约定,才会被有效执行。
END
最后青苗想传递给大家的是,
当我们踏上亲子跷跷板时,
我们“上蹿下跳”
为了找到支点,
需要我们携暖阳,
揽微风,
将爱抚平。
公众号:青苗网
新浪微博:@青苗网
联系电话: 0871-68357226
联系邮箱:1556413448@qq.com
青苗网网址:http://www.youngcrop.cn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